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编者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先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也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对革命事业的信仰,也有对故土的眷顾。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馆融媒体中心推出“烽火家音”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抗战先辈的抗战记忆。今天推出第二篇:《易安华:“国将不保,何以家为”》。

这是南京保卫战守城将士易安华写给妻子最后的家书:“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1937年8月,易安华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宜春,上战场前夕,他写给妻子一封仅有20字的家书,这竟成为最后的永别。

易安华1900年生于江西宜春,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后任中央宪兵团排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连长,1928年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30年任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87师奉命赴上海作战,易安华率部在闸北一线阻击日军。1933年冬,他升任第87师第522团上校团长。

1935年冬,他回到家乡宜春探亲,离开家乡返回部队的那一天,他与乡亲们告别时说:“日本倭寇自九一八事变后,强占东北,把侵略的矛头逐向南移,欲吞食我们整个中国。……作为军人,我们理当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从此以后我和各位父老乡亲再见面的机会一定会很少了。今天我就要启程返回部队,现留下‘自述小史’,作为从戎十余载之小结。”

1937年8月,易安华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升任第87师第259旅少将旅长。他曾与部下谈论当前抗日形势:“日寇强占我东北,又侵入我华北,国亡无日了,我等报国之期已至,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部分中国守军撤退至南京。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易安华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光华门、通济门一线布防。易安华集合全体官兵说:“此刻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法伏波马革裹尸!”官兵们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日军第九师团爆破光华门城门

易安华率部与日军第九师团血战三昼夜。他率一个加强团在通济门外从西向东北方向攻击,第87师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陈颐鼎率两个加强营与易安华率领的第259旅共同夹击侵入光华门的日军。

激战后的光华门

激战中易安华负重伤,他忍痛指挥战斗,部下见他伤势严重,几次要将他抬下阵地。他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早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城共存亡,与士兵同生死,决不忍偷生以负国负民!”

在光华门外的阵地上,易安华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易安华留给子女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