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开辟学生团队爱国主义教育通道,全国各地逾万名大中小学生在此沉浸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暑期是学生们集中出行、开展游学的时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博物馆热”,我馆同样“一票难求”。各大博物馆通过延长开馆时间甚至打破周一闭馆模式来缓解大客流压力。我馆早在7月初,就成立专班,为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团队开辟爱国主义教育通道,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大家潜移默化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开辟暑期教育通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纪念馆落实总书记嘱托,今年暑期为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开辟爱国主义教育通道:以学校为单位向纪念馆预约。纪念馆安排专人登记,按照馆内客流情况及预约学生团队需求合理安排参观行程。纪念馆还为学生团队专门配备了教育师资和特色课程。7月以来,已有逾万人次青少年到馆参观交流。
沉浸式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与感官体验环环相扣
学生团队进馆后,纪念馆根据其自身情况,设置有仪式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入团仪式、入党仪式、成人仪式、国旗下讲话、党旗下讲话、军旗下讲话等。
在展厅内,纪念馆教育专员为学生们讲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纪念馆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为江苏警官学院的师生们作《1937: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专题讲座。
7月,纪念馆还举办《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有声读物上线活动。来自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市钟英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参与朗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为孩子们朗读了有关外婆的受害经历:“躲在床上被子里的夏淑琴,由于恐惧,吓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3刀,当场就昏了过去……”玄武外国语学校李俨韬同学诵读了《巾帼守护神魏特琳》一文。他说:“魏特琳善良、富有同情心,她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的41名学生在史料陈列厅“人道主义救援”版块,聆听了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傅云生爷爷朗读《拉贝日记》。学生冶福强自告奋勇在拉贝雕塑前朗读了一段《拉贝日记》。冶福强今年12岁,读五年级。他说:“看到日军屠杀我们中国同胞的照片,我心里很悲痛,看到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留下来救助我们中国难民,我觉得他们很伟大。”
冶福强在约翰·拉贝雕塑前朗读《拉贝日记》
学生团体来馆时都会体验这种沉浸式的教学。纪念馆以此方式,让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感官体验环环相扣。
济宁市金乡县鸡黍中学的学生代表在魏特琳雕塑旁朗读《魏特琳日记》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的学生代表在魏特琳雕塑旁朗读《魏特琳日记》
学生们参观感言:“历史刺疼我的心 愿世界永远和平”
学生团队参观结束后,很多孩子自发在尾厅留言区用或稚嫩或隽永的字写下一句句肺腑之言。
来自江苏盐城的王心宇同学写道:“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牢记于心的历史。那漫山遍野的尸体、那惨绝人寰的叫喊,无时无刻不在刺疼我的心。”
来自上海的谢安然同学留言:“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就像我们耳濡目染的一句话:‘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如果要认识、了解我们的国家,就要先了解国家的历史,更要在了解历史之后明白现在的我们在未来要干什么。”
来自河南的方思睿同学感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此地以观影、遇难者遗骨的展示以及真实场景的模拟等多种方式,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种种。代入感很强!”
来自山东的杨丹同学在留言簿上写道:“曾经,我看过无数有关这段历史的视频,来之前,我以为我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但是我错了。视频万千,总不及亲眼目睹的一分一毫来得那么震撼。铭记历史,是为了永记和平,不忘民族屈辱,以史为鉴。只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永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