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7月31日上午,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94810部队的百名官兵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13期“入伍一课”课堂,在南京大屠杀历史遗址缅怀遇难同胞,感悟和平之可贵,提振勿忘国耻、矢志强军的精气神。纪念馆与94810部队举行“共建国防教育基地”签约仪式,双方将通过仪式化教学、沉浸式参观、专题性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打造“入伍一课”国防教育品牌。

馆校共建,共育“四有”革命军人

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国防教育基地。今年5月,纪念馆基于南京大屠杀史实,开展一系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针对部队官兵和军校学员推出“入伍一课”,激励广大官兵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扣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筑牢强军报国的思想根基。这是纪念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方面的一次创新探索,三个月来,已有来自12家军校和部队的共1907名学员来馆参加了“入伍一课”教学活动。

签约仪式上,纪念馆负责人表示:纪念馆将以与94810部队设立国防教育共建基地为契机,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上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仪式教育和现场教学,促进纪念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和国防教育基地功能相融合,增强学员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共同擦亮“入伍一课”教学品牌,为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携手努力。

94810部队领导表示:历史深刻昭示: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人民就没有幸福安宁可言。保卫和平是军队之责,我们一定以时不待我的状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守护祖国的蓝天,坚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纪念馆与94810部队签署共建协议

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纪念馆与94810部队、陆军工程大学等部队和军事院校开展共建,积极构筑“入伍一课”教学共同体,增强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同时,发挥高端智库的内核功能,为“入伍一课”提供智力支撑。7月初,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之际,纪念馆主办的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与国防大学国家高端智库达成协议,在理论研究、课程研发、讲师建设等方面开展共建,以智库合作促进馆校共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中共党史与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喆教授,为学员带来了一堂《不忘历史 矢志强军》的专题授课。

仪式化教学,沉浸式开展“入伍一课”

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等一个个单体雕塑,构成了组雕“古城的灾难”,把人们的思绪带回1937年12月的黑暗时刻。雕塑前方的献花台上,一束束菊花,寄托着部队官兵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脱帽、默哀,敬献花圈、摆上菊花,每一个环节整齐有序,每一个动作满怀深情。庄严的悼念仪式,让每一位官兵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中,在教育专员的带领下,带着对同胞的缅怀之情走进史料陈列厅,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入伍一课”,重在思想引领。“我们通过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导学员树牢正确的历史观、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献身强军事业。”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专班负责人说。每一期“入伍一课”,都会组织官兵看遗址、观文物、读史料,从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讲到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从落后就要挨打、国破就要家亡,讲到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官兵们一致表示,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警钟长鸣,要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入伍一课”,重在润物细无声。一件件藏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堂堂“入伍一课”,讲师们紧扣史料、紧贴实际,讲述着南京保卫战的抗战精神,讲述着腥风血雨里中国同胞的守望相助,讲述着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的正义判决,讲述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承故事。遇难同胞遗骨坑的累累白骨,更昭示着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官兵们边听边看,神情肃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强军报国的信念在心里扎下了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南京大屠杀历史,让官兵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之痛、民族之殇,深切体悟到强军之要、责任之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入伍一课”让广大官兵从民族的苦难中感悟和平之可贵,更加懂得了参军的意义,坚定了报国的信念,肩负起强军的使命。

新时代革命军人以史为鉴,传承家国情怀

“入伍一课”,让新时代革命军人从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中汲取强军奋进的力量,不断坚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使命担当,做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后盾。

在参加“入伍一课”活动后,94810部队飞行员袁斯煜更加坚定了献身国防、矢志打赢的信念。他说:“‘入伍一课’使我感受到国家和民族历史上遭受的深重苦难,作为飞行员,我们要肩负起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发展利益的积极使命,时刻绷紧备战打仗这根弦,不断提升战术水平,在实战中锤炼打胜仗的过硬本领,为强军事业共享自觉的力量,让沉痛的历史不再上演。”

边防军人的后代铭记先辈的奉献与牺牲,更加坚定入伍参军的人生选择。在第一期“入伍一课”上,陆军工程大学学员杨雅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说:“我的父亲扎根边疆近30年,在艰苦的环境下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如今,我穿上军装,逐渐理解了军人的忠诚坚毅与牺牲奉献。我们要牢记历史,学好本领,保家卫国。”现在,杨雅祺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入伍一课”讲解员,为未来的学员讲解历史、分享心得。

铸魂育人,凝心聚力。“入伍一课”,让广大官兵走进实境课堂,让思政教育走近更多官兵。官兵们在“入伍一课”的大课堂中,记住的是勿忘国耻的家国情怀,塑造的是许党许国的赤胆忠诚,必将进一步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实践,积极投身保卫祖国、捍卫和平的崇高事业,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