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师生:“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今天上午,来自澳门10所教会中学的120名高中师生,以及澳门慈善医院团体、教育界、工商业界、艺术文化界的多名人士走进纪念馆。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从5岁的孩子到年过七旬满鬓白发的老人,有第一次来纪念馆的学生,也有来过纪念馆20多次的老人。
据悉,这些学生来宁参加“澳苏中学生阳光成长”文化交流营。交流营由澳门江苏联谊会主办,何泉记慈善会赞助,旨在加强两地青年沟通交流,增进澳门青年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感。纪念馆是他们此行重要的一站。
青年学生:“目睹历史真相胜过教科书”
在展厅中,不少学生眉头紧锁。来自澳门慈幼中学的高三学生李志诚说:“目睹纪念馆中的历史真相,远远胜过教科书中的图文介绍,仿佛历史重现在眼前,这确实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来自澳门嘉诺撒圣心英文中学的高二学生吴诺曼说:“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希望我们远离战乱,珍惜和平。”
今天,许多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同学和澳门青少年一同来到纪念馆,通过两地同龄人交流互动,让澳门青少年开眼界,扩大朋友圈。
澳门圣保禄学校副校长彭碧欣表示,希望澳门年轻人来内地走走看看,与内地的年轻人一起深入交流,有助于他们认识曾经共有的历史记忆。
澳门圣诺瑟大学副校长张曙光表示,对于土生土长的澳门人而言,来到纪念馆参观格外有意义,“希望学生们借此次活动,亲身体会祖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青年教师:“愿孩子生长出走出黑暗的力量”
澳门江苏联谊会副理事长、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客座副教授、艺术家孟舒在博士阶段专题性研究纪念馆的公共艺术设计,并于2018年作为策展人参与纪念馆展览《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她对纪念馆有着很深的情感。她说:“一个人的历史认知是不断建构的,希望孩子们通过到纪念馆亲身体验,在内心深处生长出走出战争黑暗的力量,反思战争,捍卫和平。”
90后澳门教师何佩莹表示,作为澳门青年,要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作为老师,会把历史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日本的侵略,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一家三代接力传承历史记忆
75岁的澳门江苏联谊会会长岑展平几乎每个月都要从澳门来到南京,他参观纪念馆20多次。他表示:“这是首次组织澳门教会学校的中学生走进内地,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内地的发展。”
今天,岑展平带着全家三代人来到纪念馆参观,接力传承历史记忆。
岑展平(右一)全家合影
岑展平的女儿岑定贤是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澳门江苏联谊会副会长,她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要让澳门青少年认识并理解这段历史,在了解历史、致敬先烈的同时,更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13岁的岑诗岚在新加坡读书,这是她第一次来到纪念馆,补上一节南京大屠杀历史课,她说:“从前听妈妈和外婆讲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觉得很残忍,今天走进纪念馆,觉得更加震撼。”
何泉记慈善会副主席何荣祥表示,希望同学们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牢记在心,等回到澳门后,把自己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