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等启动紫金草文化传播,向世界讲述南京故事
今天,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黄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教Chaman Gul来到活动现场,与大家分享紫金草文化内涵。他们还授牌成为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未来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南京发声,为和平发声。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为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授牌
苏童:“愿我们发出如同和平鸽一般的哨音”
苏童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著有《茨菰》、《河岸》、《黄雀记》等作品。他与南京有一段不解之缘,1984年他来到南京工作,1986年调入《钟山》杂志社当文学编辑至今。
苏童教授在活动中表示,志愿者是最高尚的职业之一,紫金草志愿者身上的紫色代表着伤痛记忆,更代表着和平与美好。
他说:“很荣幸加入纪念馆志愿者这支队伍。和平是美好的愿景,我经常想象满天的和平鸽,希望我们都能发出如同和平鸽一般代表美好与和平的哨音。”
黄荭:“用外语创作、编译历史题材作品,讲好南京故事”
黄荭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法语文学研究和翻译。活动现场,她与大家分享了《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另一部作品《空军飞行员》。“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一次任务归来时看见的景象,还记录了一位农场女孩的微笑,这部作品探究了战争与和平的深意。”
黄荭表示,人们同住地球村,共同享有美好幸福愿景。法国有许多如圣·埃克苏佩一样的作家,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宣扬和平,反对战争,以及播撒爱的种子。
黄荭教授曾翻译阿尔巴尼亚的作家卡达莱的作品《雨鼓》,“这是一本战争题材的作品,我在译后记中提及南京大屠杀。作为法语译者,我会继续撰写和编译更多的作品,讲好南京故事。
Chaman Gul:“命运与共,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
Chaman Gul来自巴基斯坦,目前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外教。2020年,他参加纪念馆组织的紫金草国际志愿者文化沙龙活动,从那时起,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活动现场,他与大家分享道:“巴基斯坦民间有一句俗语‘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甜’,这是巴基斯坦民间对于中巴友谊的形象比喻。我希望所有的国际志愿者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传播历史,让世界更加美好。”
Chaman Gul表示,未来会带领学生们积极参加纪念馆各项活动,还会在海外社交平台中讲述这段历史,呼吁更多人加入到维护和平的事业中来。